谷地多夜雨的地理解读,附五种逆温成因及示意图总结

365限制结束投注 2025-09-14 20:23:33 admin 阅读 4111

(2)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形成高密度冷空气;

(3)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话可以这样去解释:河谷中的空气,水汽含量大;进入夜间,河谷边上的山坡,海拔相对高,地势较开阔,热量散失快,冷却快。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所以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然后冷气团就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气团性质都比较重,所以沉积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而暖湿空气在抬升的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各地的谷地夜雨成因稍有差异,但基本上形成主要原因类似,因为谷地夜雨的形成除受大范围天气形势影响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所致。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关键条件:

(1)河谷地形;

(2)水汽充足;

(3)正常的热力状况(即少有逆温现象)

(4)不受焚风效应影响

(1)河谷地形;

(2)水汽充足;

(3)正常的热力状况(即少有逆温现象)

(4)不受焚风效应影响

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多

雅鲁藏布江谷地白天山坡太阳辐射强,受热面积大,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区;河谷受热面积小,增温较慢,形成高气压区。气流从谷地上升形成谷风,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顶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馒头的积云。但是,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热蒸发消散,所以云层变薄,乃至天空少云或晴空万里。而太阳落山时,地面迅速降温,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下沉并抬升谷地暖湿空气,增加了大气层的扰动,为降雨提供了条件,加上夜晚云顶冷却快,下层温度相对高,对流加强,云层内不稳定性加大,有利于水汽泡和凝结,最后就形成了雨。

巴山夜雨的形成

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且终年空气均较潮湿,云多雾重。

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何巴山白天降雨少?

(巴山夜雨白天大气受热示意图)

(巴山夜雨成因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

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

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在气象学上

逆温被分为

辐射逆温、锋面逆温

平流逆温、地形逆温

乱流逆温……

辐射逆温

在天晴风小的夜间,地面的热量向空间散失很快,地表温度迅速下降,地面空气受其影响也随着下降,越近地面的空气受其影响越大,于是就出现近地面层空气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辐射逆温。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辐射逆温的厚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米,最高可达数百米。

辐射逆温以秋冬季出现的最多,强度也最大,近地面的空气常因气温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大雾。秋冬季早晨的雾多且浓就是这个道理。

锋面逆温

当冷暖空气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向冷空气一侧倾斜的界面,这个界面实际上是冷暖空气的过渡区,较轻的暖空气往往爬在较重的冷空气背上,这样过渡区里的气温自然就会出现下冷上暖的逆温现象。

锋面逆温一般出现在几百米到几千米的高空,只有锋面与地面相交的时候,锋面逆温才出现在地面。

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吹向地面和海面,遇到比它更冷的,它底层的热量会被吸收,因而下冷上热,形成了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平流逆温。

平流逆温的厚度一般可达数百米,少数可达1000米。

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乱流逆温

乱流逆温一听名字就大概能够猜测到它发生在乱流运动时。地面的摩擦作用导致了空气流动不规律,这被称为乱流运动。

乱流运动在稳定的大气里能把乱流层上部的热量往下传送。这样,乱流层上部的气温便会降低,而乱流层以上的气层温度并无变化,这样在他们之间就会出现逆温。

它的高度通常在乱流层的顶部离地面几百米到1000多米的低空。

看似简单的“逆温”

实则有着不小的学问

以上几种

你都了解了吗?

逆温影响

积极影响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消极影响

主要影响:大气污染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同时,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气污染中毒事件。

如美国的工业小镇多诺拉,于1948年10月连续4天逆温,工厂及居民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硫氧化物和烟尘不能及时扩散,使只有14000人的小镇,4天内有5900人患病,20多人死亡。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与大雾和逆温有关,工厂和千家万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滞留在城市上空,4天内有5000人死亡。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和发生在洛杉矶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均与逆温天气有关。 综合自地理学科网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老子是指什麼生肖

宫保肉丁

膜派(Mopair)

TCL B48A558U参数